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6部_第十二章 野心的起始,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参考消息

未雨绸缪

丰臣秀吉此时不但勾画着朝鲜王公“臣事日本”的美梦,而且将未见寸土的大明也计划了进来。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信誓旦旦地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他认为自己可以兵不血刃地夺下大明疆域,并且在侵朝部队还没有迈出营地一步以前,就开始着手安排王族移居大明京师的准备工作,同时部署明朝廷上下大小职位的日本官员任命问题,彻夜思考日本本土的留守之职如何安排,甚至为日本可用的官员人手不够而发愁。

但事实上,他的疯狂也是有理由的。

客观地讲,丰臣秀吉是一个奇才。他以庶民出身,苦熬几十年,最终一统日本,绝非寻常人物,而且此人在日本国内,向来以谋略出名,从不打无把握之战,战国时期曾亲自指挥过几十次战役,除掩护撤退的必败之战外,他只输过一次。

顺便说一句,他唯一战败的那一次,对手叫德川家康。

在决心打这一仗之前,丰臣秀吉已经考虑了很久。

日本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做事认真,比如在后来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他们向中国派出了大量间谍,拍摄了很多照片,北洋舰队每条船的吨位、人员、指挥官、炮口直径、缺点,日军都有详细地记录。

而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其工作更是无与伦比,所有中国少将以上的军官,他们都有细致的档案留存,其个人特点、作战方式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清二楚。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还要准确,连一个山丘、一口井都标得极为清晰。当年阎锡山的部队伏击日军后,既不抓俘虏,也不扛弹药,第一要务就是开始找日军军用地图——拿回去自己用。

而一贯小心谨慎的丰臣秀吉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想不自信都不行:

当时的日本,刚刚实现和平统一,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打了一百多年的仗。用今天的话说,打仗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时尚,有些武士在家吃饭的时候,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都握着刀,只要外面招呼一声,立马就抄家伙出去砍人。

而且这帮人打仗极其勇敢,每次作战都要争先锋(首先发起冲锋者),还经常为此发生纠纷,没有当上先锋愤然自杀的,也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这是一帮亡命之徒。

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当时的日本,军队装备已经十分先进,为了打赢对手,他们纷纷进口先进武器,大刀长矛之类的玩意儿已不吃香了,大名们纷纷长枪换鸟枪,鸟枪换大炮,加上还有汪直这类的军火贩子一个劲儿地往日本倒腾武器,到战国末期,日本已拥有了大规模的火枪部队。

在战术方面,日军也有相当的进步。公元1575年,织田信长在长筱发起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对手是号称战国第一诸侯武田信玄的儿子武田胜赖,其部队以骑兵为主,使用《孙子兵法》四如真言“风林火山”(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战斗力极为强劲。在骑兵对决无法取胜的情况下,织田信长冥思苦想,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线战术(日语:三段击)。

关于这一战术,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由于火枪部队射程有限,且装弹药需要时间,故将部队分为三线,一线开枪,二三线装子弹,形成持续火力,对骑兵有较大杀伤力。

虽说早在两百多年前,明军开国将领沐英就曾首创这一战术,但至少在日本,织田县长还是有专利权的,而且和后来使用同一战术的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相比,他也还早了一百多年。

整体看来,日军的战斗力、军事装备、战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高到丰臣秀吉足以为之而自豪。

相对而言,日本的对手就有点儿疲软了。

朝鲜自李成桂光荣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后,基本就没打过什么仗,所谓“两百年平宁之世,民不知兵”,部队也就是个混饭吃的地方,军事素质极差,连民兵都不如。

虽说在军事上朝鲜十分差劲儿,但搞起政治斗争来,那是一点儿也不消停,与明朝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朝廷内部,分成两大派,分别叫做“东人党”和“西人党”,闹了一段之后,东人党又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东南西北都凑齐了,足可以凑一桌麻将。

大体就是如此,反正朝鲜是乱得一塌糊涂,指南打北,不识东西。这么个状况,想让人家不动你,实在是有点儿难。

参考消息

《孙子兵法》在日本

日本奈良时期,遣唐使吉备真备第一次将《孙子兵法》带到了日本的国土,此后一直作为朝廷与兵家的秘藏,不向外传。据传,《孙子兵法》存于大江家族,大江家族的后代大江匡房对它进行了整理和批判的吸收,写出日本第一部兵书《斗战经》,成为“武士道精神”的雏形。在日本战国期间,《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过随着历代日本学者研究《孙子兵法》成风,以及众多学者在军事素养上的参差不齐,导致日本学界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各执一词。

而日本的另一个对手,中国,就比较有趣了。

由于没有电报和照相机,加上当年日本穷,衣服也很土,想派间谍混入中国,很有可能被当成盲流遣返,所以关于中国的情报,来源大都要靠倭寇。

而对丰臣秀吉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这样一段对话。

1585年,丰臣秀吉刚刚当上关白后不久,无意之中见到一个人,此人姓名不详,当年曾在汪直海盗有限公司工作过。为了解明朝实力,他找这人谈了几次话,询问明军实力。

该仁兄是这样回答的:“当年,我曾经跟着三百多人,到福建抢劫一年,所向披靡,无人可挡,最后平安而回。”(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归。)

吹完了,这位兄弟还搞了个评论:

“明朝很害怕日本,若日军进攻,就会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无坚不摧。”(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摧!)

除此之外,他还痛斥了明朝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老百姓流离失所、胆小怕事等情况。总之,明朝就是一软柿子,不捏都会烂。

丰臣秀吉大喜,于是他信了。

应该说,这位兄弟说的可能还是真话。一般说来,去当倭寇的,不太可能是良民,大都是些社会最底层的流氓无产者,对政府不满,那是很自然的。

至于所谓打劫一年安然无恙,也可能是真的,倒不是他有多厉害,明军有多无能,而是倭寇这一行本来就是游击事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真建立个根据地之类的玩意儿,估计几天就没了。

唯一算得上有问题的,估计就是最后几句话了。所谓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事实证明后来确实如此,不过就是换了个主语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千劫主

弄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