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_第九章 决心,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头皮硬,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攻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了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形,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形,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察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儿,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随便打,无所谓。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儿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若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剑对着城墙猛劈,最终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两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就是垮不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千劫主

弄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