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四章 斗争技术,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己,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参考消息

经济学家黄宗羲

黄宗羲在研究了历史上税政改革的进程后,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的教训,现代学者将其概括为:历史上每一次税政改革后,由于时代性和局限性,总是在改革初期可以降低农民负担,而过一阵子后,改革的优点便开始消失,最终使农民的压力比改革之前还要大。同时,黄宗羲也是明末提出近似于“君主立宪制”主张的人物。他认为,皇帝一人不可专决(这句话是中心),应复设宰相,另有参政大臣若干。另外,他作为一名数学研究者,还对东西方数学进行了对比,在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上提出了颇有心得的研究看法。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儿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儿也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

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儿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浑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千劫主

弄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