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_第十一章 奇迹,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张部长还算识相,眼看局面没法收拾,就打了个报告,说清军入侵,是我的责任,我想戴罪立功,到前方去,希望批准。

崇祯当即同意,打发他去了前线。

但张尚书到前线后,似乎也没去拼命,每天只干一件事——吃药。

他吃的,是毒药。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毒药,吃了不会马上死,必须坚持吃,每天吃,饭前饭后吃,锲而不舍地吃,才能吃死。

参考消息

张凤翼

张凤翼,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三年举人,与其弟张献翼、张燕翼并有才名。有人曾用“前有四皇,后有三张”来评价这三兄弟。所谓“四皇”指的是嘉靖朝素有才子之称的皇甫(字子循)、皇甫冲(字子浚)、皇甫(字子安)、皇甫濂(字子约)兄弟四人。张凤翼的书法非常好。他最擅长临摹王羲之、王献之。他也很长寿,活了八十七岁。他晚年既不做事,也不吃请,专门给人写字得点润笔费。

对于张尚书的举动,我曾十分疑惑,想死解腰带就行了,实在不行操把菜刀,费那么大劲儿干甚?

过了好几年,才想明白,高,水平真高。

如果自杀,按当时的状况,算是畏罪,死了没准儿抚恤金都没有,但要上阵杀敌,似乎又没那个胆,索性慢性自杀,就当自然死亡了,还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该享受的待遇,一点儿也不少,老狐狸。

这兄弟不但死得好,算得也准,清军九月初退兵,他九月初就死,连一天都没耽误。

他死了,也就拉倒了,可是崇祯同志不能拉倒,必须继续招工。

但榜样在前面,岗位风险太高,说了半天,也没人肯干。

左右为难之际,崇祯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

人很孝顺,曾三次上书,请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那是在他决心处罚杨鹤的时候。

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崇祯见到杨嗣昌时,很忧虑。

局势实在太差,民军闹得太凶,清军打得太狠,两头夹攻,东一榔头西一棒,实在难于应付,如此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怎么办?

杨嗣昌只说了一句,一句就够了:

“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贼!”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按照杨嗣昌的说法,清军或许很强,但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但如果不尽快解决民军,大明必定崩溃。

简单地说,就是先解决内部矛盾,再解决外部矛盾。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名字,是八个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四正,包括湖广、河南、陕西、凤阳;六隅,是指山东、山西、应天、江西、四川、延绥。简单地说,这个优秀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十面埋伏”。

四正六隅

它的大致意思是,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发现民军出现,各地将联合围剿,简而言之,就是划定管辖范围,在谁的地方出事,就让谁去管,出事的主管,没出事的协管。

听完杨嗣昌的计划,崇祯只说了一句话:

“我用你太晚了!”

对于这句话,朝廷的许多大臣都认为,是彻彻底底的胡扯,无论是杨嗣昌,还是他的那个什么十面埋伏,都是空口白说,毫无价值,在他们看来,杨嗣昌同志将是第三个被干掉的兵部尚书。

然而,他们错了,如果说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拯救危局,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杨嗣昌。

两年后,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和束手投降的张献忠,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有的转变,都从这一刻开始,魏忠贤、清军入侵、民变四起、朝廷争斗,紧张,痛苦,毫无生机,但始终未曾放弃。

或许崇祯本人并不知道,经过长达八年暗无天日的努力,他即将迎来大明的曙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千劫主

弄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