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 第5集《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妙音0,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离家出走,后来就被一个大富长者给买去了。买去了以后呢,后来也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但是她发觉又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她过去跟她的前一任的先生生了一个女儿,也被大富长者买去了。她就变成必须要跟她的女儿共同侍奉一个先生,这个时候她内心很苦恼。她想,我前一个先生是跟我的母亲有私通,现在我又跟我的女儿共同要依止一个先生,人生实在太苦恼了。后来她就离家出走,这次她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修学圣道就证了阿罗汉果。

这个时候有人就问佛陀说,这个莲华色比丘尼她的遭遇很特别,发生这么一些不清净的事情,这怎么回事呢?

佛说,这莲华色比丘尼过去生,曾经有一生是做一个农夫,这个农夫看起来不是很富有,是一个贫穷的农夫。他就在山下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个很单纯的生活。这个山上住着一个辟支佛,这个辟支佛七天下来托钵一次,平常是入定的,他是为了要维持他的色身,七天必须下来托钵。

这一次下来托钵,七天下来没有托到东西,空钵而回。这个农夫一看,哎呀,这个修行人很可怜,他七天才下来一次,他这一次不吃饭又要饿七天了。他就以很诚恳的心把他的便当就供养这个辟支佛,自己这一餐就不吃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善业,能布施的心是如此的清净,所布施的境界又是一个辟支佛,一个圣人的境界。

他把这样的资粮怎样地处理呢?他发了一个愿,他说,愿我生生世世得到大富贵,而且能够大庄严,我能够做一个女众,相身庄严,来迷惑所有的男人。他生起这样的愿力,所以他生生世世,就发了这个不清净的愿以后,他虽然有福报,但是都成就不清净的果报。为什么?因为他有那个不清净愿力的引导。

所以我们唯识学讲这个众同分,共业所感,你会跟这些人在一起,你跟他心中有共同的希望。就是你为什么经常跟那些内心很污秽的人在一起呢?你一定要检讨你自己,你内心当中一定跟他有共同的希望,才会招感在一起。

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大福德大善根的人,他一出生以后双手就抓了一个金币?这个金币你把它拿走又生出一个金币,然后一生当中没有病痛,后来就直接随佛出家了。他的遭遇很清净,佛陀也说这个人过去生是一个商人,是一个商人做买卖得到两个金币,他这个金币是要拿回去过活的,就把这个金币供养僧众了,他发愿,愿我未来得四沙门果。他发的是一个清净愿,所以他生生世世就没有去招感这种跟这些恶劣的人在一起的果报。

所以你说今天,我们今天检讨莲华色比丘尼,她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她为什么会跟她第一任的先生在一起?为什么又跟大富长者这种好乐欲望的人在一起呢?就是内心有一种不清净的欲望。这个大富长者过去也修了善业,他有不清净的愿望,你也有不清净的愿望,好了,众同分,你就跟他在一起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回想我们过去的眷属,在家眷属,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的眷属,你可以知道你过去生是生起什么样的希望。当然我们出家以后会改变这样的希望,但是你可以检讨你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希望。所以这个欲是很重要的,决定我们的未来的果报是清净是杂染。

在我们学佛过程当中是强调发菩提心,我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能够真实地厌恶世间的五欲,真实地追求圣道,这件事情不是很容易。不是很容易,就是你要能够去观察五欲的过患,观察圣道的功德,才能够生起一个坚定的希望,希望成就无上菩提。

好,我们看附表第二。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我们对这种世间的欲乐跟圣道的法乐,列出了有八个差别。我们看附表第二、圣、非圣乐差别。这个圣就是圣道,圣道相应的乐跟非圣道(非圣道就是世间的这些杂染的五欲乐)这两个之间的差别,这就八个。我们先看第一个:

有罪喜乐相应,这个非圣道是有罪喜乐相应;这个圣道的乐,无罪喜乐相应。说我们去受用这个五欲乐会夹带罪业,因为世间的欲乐一出现的时候,我们去感受这个欲乐,会有喜乐的感受,但是同时也会引生你的贪瞋痴的烦恼,这个烦恼的活动就是一个罪业。换句话说,你去受用五欲乐,也同时种下一个未来痛苦的因,因为你在受用的时候已经结下了罪业,这个罪业未来是要得不可乐果报。但是这个圣道的乐,圣道的寂静乐,无罪喜乐相应,它的喜乐是清净无罪的,它没有烦恼的活动。这是第一个差别。

第二个,不遍所依跟周遍所依。这个所依就是指的我们的身心,我们生命所依止就是一个色身,再一个就是一个明了性的心。这个非圣道的五欲乐它不能够周遍身心的,它是局部的。这个圣乐它是周遍身心的,周遍身,周遍心,色身有这种调畅之乐,内心有寂静之乐,而这两种快乐都是周遍,这是第二个差别。

第三个差别是:依外缘故不时有——依内缘故一切时有。前面的不遍所依是约着空间,这个约时间,这个乐它出现的时间。这个五欲乐的出现,因为他要依止外缘才能够生起,所以它不能够一切时有。我们要受用五欲乐,必须要有五欲的境界现前,你不管是受用财色名食睡,都一定要有五欲的境界现前。这五欲的境界要是不现前,你就不能受用。

其次,你那个根,你这个识在受用境界还要有根作依止,这根还不能败坏。你要是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你这个识就不能受用五欲乐了,就算受用也没有快乐感受,因为你生病了。或者你老了,你这个根衰老了,老了以后就算这个五欲的境界现前你也不能受用。所以你受用五欲乐有这个境界跟这个根都必须具足的外缘,所以你在一生当中的受用有一定的时间。

但是你成就圣道乐那是不同,依内缘故一切时有。你年轻的时候修习止观有这个寂静的快乐,你中年的时候修止观也有寂静的快乐,你老年的时候修止观这个寂静的快乐更加的殊胜广大,因为它不依止根,它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的。

四,有边尽——无边尽的差别。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有成住坏空,它生起,然后就安住,然后就变坏、消失,他有一个生起的曲线。但是这个圣道乐,它就像泉水涌出一样,那是没有边尽的。你随时双腿一盘,心中安住在所缘境,你内心当中就马上能够出现调畅寂静的快乐,它是没有边尽的,你愿意坐多久就坐多久,它是无边尽。

五,能为他所劫夺——不为他所劫夺的差别。这个五欲乐有这个外在的环境,就是盗贼、恶国王、水灾、火灾、地震,各式各样的灾难来破坏我们。你成就这个圣道乐呢,不为他所劫夺,外在的环境再怎么恶劣,都不能够破坏你内心当中的那个清净的圣道乐。

六,有怖畏、怨怼、灾横、烧恼等患,跟无怖畏、怨怼、灾横、烧恼等患。这个怖畏,在《瑜伽师地论》的《披寻记》解释,就是有失坏的怖畏,失坏就是失去、破坏,有失坏的怖畏。这个怨怼就是有斗诤,你要得五欲乐,别人也想得五欲乐,两个人之间的利益相冲突,那就是要拼个高下了,要斗诤。我们修习这个圣道乐,你修你的圣道乐,我修我的圣道乐,大家是无诤三昧。灾横,这个灾横是指老病死,老、病、死这三个法,任何一个法现前,都会破坏你的五欲乐。烧恼,你在受用五欲乐的时候,你内心事实上并不寂静,有种种的热恼,就像大火烧一样,有这样的过患。那么我们受用这个圣道乐是寂静的,虽然有喜有乐,但是内心还是心一境性,还是寂静安住的。

在《瑜伽师地论》,它讲到这个唯识境,它将这个六凡法界分成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分成三类。它讲这个诸天,欲界天,欲界天的身,这个正报的身心,一生当中不老不病的,特别的庄严。他所外在接触的境界都是快乐的,眼睛恒看好色,耳朵恒听好声,乃至于身体所接触的都是柔软舒适的境界,没有不如意的境界,他的正报依报都是喜都是乐。但是这个天有三种苦恼的事情会出现,有三种苦恼的事情。

第一个,天有斗争之苦,他太快乐引起别人的嫉妒。谁嫉妒他呢?阿修罗要嫉妒他,阿修罗跟他打仗。诸天是爱好和平,说我们不要打仗,阿修罗说不可以,一定要打。那么就打吧,打的时候多数天福还是大,天都是得胜,但是天有时候会受伤,手被割伤,或刀子割伤。割伤以后他当然就是马上又出现,化身嘛,因为天的果报是化身,无而忽有。他有时候打胜,但他也偶尔有时候少数的时间会打败,被阿修罗所打败。他打败的时候,他逃到他的宫殿,这些宫女不安慰他的。天人跟宫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共享受,但是不能够共同去承当灾祸的,不可以。就是说,你这个天有灾难的时候这宫女她就躲到一边去了,你有这个功德的快乐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宫女就跟你在一起了,宫女是这样子的。所以他打败以后心情很不好,宫女不加以安慰,他内心很苦恼,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天都是有光明。有光明,你刚刚生到天上去的时候,你福报还没有开始去消耗的时候,光明特别大,慢慢慢慢地在五欲的境界活动的时候,就一天一天耗损你的福报,耗损你的福报你的光明就一天一天的黯淡。那么黯淡有时候会有新的天出现,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有怖畏的心,因为他的光明——刚刚去的那个天——特别的大,你的光明已经黯淡了,你内心会害怕你的眷属会被抢走,因为你的福报是一天一天地减少。这个你的内心当中会心不安,虽然你的眷属还没有真实被抢走,但是你的内心当中就是有怖畏的。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内心当中害怕。就是你的福德慢慢减少的时候,心中有怖畏之苦。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最大而苦恼,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五衰相现,你头上的花掉下来了,身体本来是没有流汗的——这个天人他没有排泄臭秽的东西的——这个时候开始流汗了,身体有臭秽。这个时候呢,这些现实的宫女就离开了,她知道你的福报享尽了就离开了,跟其他的天在一起了,你内心当中非常苦恼。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生起大的苦恼。

所以诸天在一生当中还是有苦恼的,有怖畏,怨怼,灾横,烧恼等患。世间的欲乐的确是有过患的。

七,不可住持后世——可住持后世。你把你的善法的业力把它希望在三界得果报,也只有这一生,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你今生的这些荣华富贵,不可以相续到后世的,不可以,带不走的。但是你在深山当中修习戒定慧所产生的这种殊胜的三昧乐、寂静乐,它能够相续到你后世去。我们讲一句白话,就是带得走,你可以把它带走下一生继续受用。但是这个五欲乐你不可以带走,你走的时候你所有的东西都留在娑婆世界,不可住持后世。

八,不能断后世大苦——能断后世大苦。你在受用这个乐的时候,它不能使令你生命增上。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不完全是善业,也有一些恶业。有一些恶业,你在受用快乐的时候那个恶业也在增长,你把这个善业享尽了,下辈子就倒大霉了。我们在受用这个圣道乐的时候不然,你今生能够得到殊胜的圣道乐,但是同时也能够消除你过去的恶业的种子,能断后世大苦。换句话说,这个圣道乐能够提供两种功能:第一个,它提供你现世的快乐;第二个,他帮你消除你未来的不可乐果报的苦恼。它有这两种能力,而五欲乐没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讲到这个圣道乐跟非圣道乐有八种的差别,所以我们从经论上来看,讲一个拢总的比喻,说这个世间的欲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说它的确是一个美食,我们也承认你过去所造的善业,但是因为你一个不清净的愿力,你没有往生佛陀的净土,到这个三界的杂染世界得果报,受用五欲乐。那是一个美好的食物,是一个甜美的食物,但是夹杂毒药,当中隐藏了很多的罪业跟苦恼在里面。你要受用美食,你就一定要同时受用这个毒药。你说我只要美食,不要毒药,不可以,因为这个毒药夹在美食当中,让你去选择。

你要么就是这个美食也不要,你要这个美食,你一定要接受这个毒药,因为这个美食跟毒药是夹杂在一起的。你吃久了以后,你就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以后就大苦恼。但是圣道乐这个美食是没有毒药的,它纯粹是美食。

我们看这个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创造了极乐世界,但是阿弥陀佛他也同时设立一个方便来接引众生,就是在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地方关键还不在十念必生,在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欲生我国,这件事情不是很容易的,我们看极乐世界那是没有五欲乐的,你看《阿弥陀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的人民不是听经就是打坐,就是经行,要么就是以他的神通力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法供僧,就在那个地方赞美佛,赞美法,赞美僧。极乐世界他是一个清净的圣道乐,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没有透过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抉择,真正的厌离娑婆,把这个世间的五欲乐看到它的真实相,你很难真实地生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件事情不容易生起的。

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多数人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原因,在这个地方。因为你没有真实地想要往生清净国土,你内心当中还是希望,希望把你的资粮去希望我下辈子做转轮圣王,这天的果报,去受用五欲乐,你内心当中还有这样杂染的希望。有这种杂染的希望,它就会有一个业力使令你在三界得果报。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希望呢?就是我们没有如实了知这个五欲乐跟圣道乐的差别。我们不知道,就是我们完全是因为愚痴而来的。

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这八种的差别,我们慢慢地一个一个去观察,我们内心当中会作一个正确的抉择,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这个欲,跟我们这个胜解很有关系。你对于这个所观境,五欲的境界、圣道的境界,你是不是能够如实地观察,能够生起一个真正追求圣道的希望。

好,我们先讲到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全职法师:我本无意次元王座

去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