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 第17集《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妙音0,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以说,当然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在《阿含经》到处都看得到。这意思就是说,从显露义佛陀并没有明显讲出第八识,但是从秘密义佛陀是讲出了第八识的。但是二乘迷于佛旨,执于权教,二乘人他对佛陀秘密的旨意不能够明白,执着这个不了义的教法,不知道第八识是有情总报的主体,也是生死涅槃的依止处,而妄拨为无。

这个是说明,因为第八识太微细了,佛陀不明显开显,使令二乘人认为没有。那么这样子,由此能兴论主争。

是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以与之争,盖欲破彼妄执故也。

那么就兴起了大乘的唯识的论师,当然要辩论就不能靠自己的分别心,广引圣教,备显正理,广泛地引用圣教量、大乘的正理来跟小乘的学者辩论。当然这个辩论的目的并不是一种胜负心,主要的是希望能够破除他心中的妄执。

这个第八识的存在,在《成唯识论》讲出了十个理由,十大理由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我在这个地方讲出三个理由,其中的三个:

第一个是持种心。大乘论师他说,说我们这个生命的现象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有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就是三世的一个轮回。这一点是小乘共许的,小乘同意生命是相续的。好,那么生命之所以相续,一定要有业力相续。那么这个业力要相续,一定要有一个人来执持这个业力,因为这个业力是刹那生刹那灭的。

比如说你拜佛,你的每一个动作在礼拜的时候也是刹那生灭,一下子就过去了。那么这个业力,不管是善业恶业,造作过去以后它的功能要有人把它保存下来。那么保存这个业力的这个功能不可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是生灭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你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意识就不起现行。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它所保存的种子就断灭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恒常现行的识,来执持这无量无边的善业恶业的种子,才能够建立三世的因果。而执持这个种子的正是第八识。这个是第一个理由,要有一个识来执持无量无边的种子,这持种心,就着持种的功能来说必须有第八识。

其次,趣生体。这个趣就是六趣,是一种果报,生就是一个生命的生,体是自体的体,趣生体。前面的持种心是约因地,这个趣生体是约果报。

说这个三界的果报要有一个依止的主体。怎么知道这个果报有一个依止主体呢?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但是你积集很大的资粮,你出家以后严持净戒、广修供养,布施、持戒、忏悔,那么你积集一个天的果报。或者,有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的业力,你积集一个地狱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你并没有因为你造的善业恶业而马上去得果报。

这表示说,我们这个果报,这一期生命有一个识来执持这一期的果报,使令它在势力没有结束之前不会失坏。而这个果报谁来执持呢?当然也不是第六意识,因为这第六意识有时候不起现行,不起现行这个果报就失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恒常现行的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才能够建立所谓的异熟因果,异熟。你造因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要等到这一期的果报受完以后,下一次再得果报。而这一期果报谁来执受呢?正是要第八识。所以从执持果报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要建立第八识。这个是从因的角度,从果的角度,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寿暖识。大小乘都共许,在《阿含经》也讲到,寿命、暖(就是温度)、识(就是了别),寿暖识是互相的执持,只要有一个,其它两个都在,寿暖识互相执持。

我们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意识不活动了,但是温度在,我们的身体的温度还在,表示寿命也在,寿命没有死亡。那么寿也在,暖也在,识在其中,这个时候一定有一个识在里面,因为寿暖识是互相执持的。你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那么那个识是什么识,那个明了性是什么识?正是第八识。阿罗汉入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不起现行,而他的寿暖识都还在,而那个识是什么识?正是第八识。

所以这当中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是存在的。在《成唯识论》他讲完十大理由,他讲一个偈颂来总结。他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大乘论师就讲一个偈颂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他说,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就是种子,说我们每一个有情,每一个补特伽罗都创造了很多善业恶业的种子。乃至于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现行法,一切的色法、心法,前七识的心法,乃至于这一切的根身器界都要有一个第八识作依止。有第八识依止以后,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样子才能够建立六趣的杂染因果,也才能够建立涅槃的清净因果。

因为你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这个种子谁来执持?也是要第八识来执持。假设这个种子不执持,他怎么能够成就涅槃呢?所以这个染净的因果一定要有第八识才能建立。如果没有第八识,就不能建立染净因果,也就不能建立四圣谛,苦集灭道。不能建立四圣谛那跟阿含经论也正是自教相违。所以小乘的学者应该要同意有第八识,应该要同意的。因为没有建立第八识,生命就不能相续了,生命不能相续也就没有四圣谛法。

所以说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义,以与之争,盖欲破彼妄执故也,这说明由此能兴论主争。大乘的论师广泛地引用佛陀的圣教量,来跟小乘的学者辩论,来破除他们的妄执,来开阔他们的智慧,是这个意思。

好,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一

真如法性跟阿赖耶识。我们看这个阿赖耶识它受熏,这表示阿赖耶识是会刹那刹那生灭的,叫受熏。你今天阿赖耶识跟昨天阿赖耶识不一样。怎么说呢?你今天又做了一堂五堂功课了,又拜忏又听闻佛法,你阿赖耶识那个无漏的智慧的种子又增长了势力。

阿赖耶识是一种生灭相的,我们慢慢慢慢修,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当然修行是第六意识修行了,阿赖耶识不能修行。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你这个时候那个我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思惟这个清净的法语,用这样的真理来照我们这一念心,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对治阿赖耶识的生灭相。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的势力就慢慢慢慢被你对治掉了,它就能够从生灭转成不生灭,就跟二空真如理相应,就变成大圆镜智了。

其实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生灭还跟第七识有关,我们待会会讲到。因为第七意识执它为我,就使令它变成阿赖耶了,所以你第八识要转成法性,要第七意识对它的执着要松脱一点,但是第七意识咬住第八识的时候,它自己又不能松脱,还非得要靠第六意识修观,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执着把它给解放掉。第七意识一解放的时候,第八识它就转变了,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这样子的。

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它也不会起我执法执,但是,问题是它非常的冤枉,它交了一个坏朋友,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就老是盯着它看,恒审思量我相随,这个时候就把第八识转成阿赖耶了。要到八地以后第八识才解脱阿赖耶的束缚,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这个时候第七意识不转变,第八识是不能转变的。

但第七意识,谁转变第七意识呢?就是第六意识修我空法空观来转变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他这个人冷静下来的时候,第八识就转变了,就从这样的一个生灭相转成不生灭的法性相应了,是这样子的。这个转依我们待会马上会讲到的。

回答问题二

第七跟第八都经常在一起的。第七识跟第八识是这样,唯识的经论,以《摄大乘论》来说,就没有把第七跟第八分开,没有分开。他们认为第七、第八就是一个识,叫作意。但这个意能够恒审思量,也能够保存无量的种子。到了玄奘大师这个法脉,才把这个第七、第八分开。

所以第七第八可以看得出来,在过去的传承,有些唯识的学者认为第七、第八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识。但这样有什么缺点呢?

问题在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们刚刚一路学过来,知道阿赖耶识性惟无覆五遍行,他没有我执法执的这样的分别,所以把第七、第八分开有一个好处,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果报的本身,阿赖耶本身,它本身是没有过错的,错在那一念的无明,就是第七意识那个了别性。

那么本体没有过错,本体没有染污,给我们一个修行人一个很大的信心,你要返妄归真变成可能。这懂吗?所以从第七跟第八开展出第八识有它的好处,就是把这个界限划分清楚。

这个无明,《宗镜录》说这个第七意识于诸识中独得意名,在有漏中作无明主。无明主是谁?有漏中作无明主就是第七意识。

所以说这个生命体,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无明到底是谁?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一发动以后,当然它影响到第六意识了,它是第六意识的根。它以自我为中心发动业力,有业力再把第八识给创造出来,熏习阿赖耶识。所以第八识是不覆盖真如的,它没有错,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下课休息十分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小说相关阅读More+

猎人同人之开局带大黑猫的球跑了

努力挣钱的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