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6章 行军,长河复生记,大简,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一替贾道士解围:“哪个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地方自称昭君墓?”

贾军师一抚羽扇,“着啊!人心思定,自古以来长城内外莫不如此。如今金国百姓箪食壶浆,正是因为我军才是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的仁义之师。”

通讯兵队长孤儿老大王长命急急忙忙地抱着电台来找孙一。

孙一的这部便携式短波电台上有电子气压计,孙一早就吩咐老大定时开机记录气压,以期提前掌握雨季的到来。

老大上了岸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台,却不成想电台里传来孙定辽和杨六郎的对话,内容是一队满洲兵要翻山去金沟,二人在紧急调动兵力。老大插入对话,二人却仿佛根本听不见。

孙一望一眼北边几十里处的青山,感叹终于体会了一把山寨机的好处。

多次实践证明,孙一在网上购买的两部山寨对讲机的发射功率不仅超标,而且严重超标。

现在两部对讲机的位置在山上,它们的信号可以传递到金津渡的电台,金津渡电台的信号却传不到山上的对讲机。

孙一当即决定三营在此弃舟登陆,由他和杨日天带领直接增援金沟。

现在的三营,同以前的三营大不一样。

孙一经历过几次战斗之后慢慢地有了一些心得,他感觉明朝的部队一大特点就是行军速度慢。

明朝军队基本上是日行三十里,满洲军队可以做到最多日行五十里,这种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军队的行动毫无突然性和保密性可言。

后世共军普通的行军速度在每小时五公里以上,每日行军可达五六十公里,主要战术是敌后穿插作战。

后世国军八十年代的步兵测验标准是全副武装行军每日走五十公里为及格,全副武装急行军每日七十公里为及格,全副武装强行军是每二十四小时一百公里为及格。

都是同样的人种,相差怎么这么大呢?

分析之后孙一得出结论,问题不在于人。

后世的人可能体力更好,但是明朝的人更能吃苦,二者之间完全可以抵消。

问题在于军队的后勤保障。

无论明军、满军,出征时必需携带的物资有兵器、盔甲、营帐、粮草。根据兵种的不同,还可能要携带额外的拒马、工匠、火炮等等。

明朝的一副棉甲就重达五六十斤,以战兵每日消耗粮食两斤计算,十天就是二十斤,加上兵器和基本的生存物资,一名战兵的随行物品至少要一百斤。

运输这些物资只能借助于牲口,一匹普通马的一日消耗是“草一束,豆三升”,核算成重量就是每日十五斤草饲料,二斤精饲料。

马匹的饲料如果全部携带,十日就是一百七十斤,就意味着需要另一匹马,这另一匹马又需要一百七十斤饲料……

所以马匹的草饲料多靠就地放牧,换句话说,第一,每日行军之外必须留给马匹大量的放养时间,第二,军队行军必须在有青草的季节和地形。加之马匹连日行军体力消耗很大,连续行军几日之后必须让马匹修养一下。

而后世各国部队通行的标准是单兵负重不超过体重的三分之一,在此负重标准下单兵可以连续以每日五十公里的速度徒步行军,强行军一日一百公里。折算成明朝距离就是连续行军可以每日八十六里,强行军一日一百七十里。

所以其实不是人,而是明朝军队的随行辎重拖累了行军速度。

以后世二战时的旧日军教范行军速度为例,诸兵科联合大部队标准是每日24公里,即每日四十里,其实比满洲兵强不到哪里去。

孙一要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就必须得减少随行辎重,最好是能做到像后世一样全部由士兵背负。

孙一得感谢电三眼铳和复合纤维盔甲,使他的这个想法得以实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小厨娘的富贵逆袭

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