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_第一章 明君,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邱濬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规矩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

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烦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濬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项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濬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儿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濬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一向自负的邱濬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濬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参考消息

我要读书!

邱是著名的书痴,但由于出身贫寒,只能四处借书来读。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他甘愿步行数百里,不拿到手决不罢休。有一次他听说县里有位老学究家里藏有好书,就立刻兴冲冲地赶了去。哪儿知道老先生惜书,坚决不肯外借。不得已,邱耍起了无赖,在老先生家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老先生不堪其扰,最终选择了报官。县太爷了解了案情后,开导说:“此人既有好学之心,何不成其大志?”老先生这才松了口,允许邱借住家中翻阅。正是这些得来不易的机会,为邱的学识和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盛世

父亲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段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上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祐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有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参考消息

神童的待遇

李东阳小时候有神童之誉,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大字。明景帝朱祁钰听说后进行召见,让他写“麟”、“凤”、“龟”、“龙”四个大字。由于年纪太小,李东阳小朋友写到“龙”字时,手腕就没了力气,最后一勾,他是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汁印上去的。这一可爱的举动,逗得景帝哈哈大笑,当即就把他抱到了膝上,并赐给他上林苑的珍果吃。你可别小看了皇帝的这一抱,在此之前,只有两位神童享受过这种待遇,他们分别是唐朝的李泌和宋朝的晏殊,更要命的是,这两个人长大后也都当上了宰相!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个人是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东拉西扯,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是个好领导。然而,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去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抉择,而这次抉择的结果最终给他们的能力下达了一张成绩单:

参考消息

守身如玉的谢迁

谢迁出身贫寒,为了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受聘到了一个有钱人家里担任西席(家教)。这家人的女儿见谢迁才貌双全,气度不凡,便有了爱慕之意。一天晚上,这位小姐趁父母外出省亲之际,偷偷跑到了谢迁的住处,细诉自己的仰慕之情。谢迁面对这么一位投怀送抱的妙龄少女,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苦口婆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为了小姐免受闲言碎语的伤害,第二天谢迁便辞职离开了。

弘治三阁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千劫主

弄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