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_第一章 明君,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当年明月,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之所以说李东阳要胜过刘健和谢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谋略过人,李先生不但是政坛的领袖,也是文坛的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亲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店里卖,价钱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门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粉丝和崇拜者,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李东阳极为类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应该说明,这位李梦阳并不是类似金庸新、古龙新那样的垃圾人物,事实上,要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和名气,李东阳还得叫他一声前辈。

李梦阳,甘肃人,时任户部郎中,用现在的话说,这人应该算是个文坛愤青。他乡试考了陕西省第一名,是八股文的高手,却极为厌恶明代的文风。他认为当时的很多文章都是垃圾、废物。

他的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你算老几?有几把刷子,敢说别人不行!

李梦阳此时却表现出了极为反常的谦虚,他表示:诸位说得不错,其实我也不行,你们也不可能服我,但我知道有几个厉害的人,这几个人你们不服都不行。

然后他列出了这几个人的名字,还别说,真是不服都不行。

谁呢?

秦朝的李斯,汉朝的司马相如、贾谊,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这几个人你们敢叫板吗?

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李梦阳终于亮出了他的真正目的和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对现在的文体不满,但也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没资格反对,但这些猛人是有资格的,大家一起向他们学习就是了。

参考消息

请叫我第一名!

弘治五年秋,二十一岁的李梦阳奔赴西安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不巧的是,等他赶到考场的时候,考房已经停止办理登记手续了。一想到自己还要再等三年,李梦阳万分懊恼,遂放出狂言:“梦阳不入试,本科无解首!”所谓解首,又称解元,乃乡试第一名的俗称。主考官员一听来者是享有盛名的李梦阳,于是破例开门让他进去。发榜时,李梦阳果然名列第一。一时间,陕西狂人李梦阳的名声响遍全国。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复古运动。经历了唐诗的挥洒、宋词的豪迈、元曲的清新后,明代诗文又一次回到了起点。

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六个人名气极大,后人便将他们与李梦阳合称七才子,史称“前七子”。

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京赶考,博取功名,虽然他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声却胜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

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

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

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泊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给另一个江南四大才子人看。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团。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样,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后来做了李贤的女婿,平步青云。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并在心中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

参考消息

对联招亲

学士李贤的大女儿叫李莹,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标准的大众情人。谁知道女人太优秀了也不好找婆家,这可把父母给愁坏了。找来找去,李贤把目标锁定在了青年才俊程敏政的身上。一次宴会时,李贤指着席上的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政心领神会,脱口而出:“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遂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不久之后,他们将在京城相聚。因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对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名满天下,所有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个小小的进士,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

他已经成为了解元,以他的才学,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无限之蛇

月映江海

混沌剑神

心星逍遥

觉醒高武:从废柴进化为剑圣

sheep只是一只羊

假爱真婚,裴少的心尖儿暖妻

妖九夜

异种骑士团

夜尽长

圣魔黑瞳

沐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