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 第3集《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妙音0,经典美女),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个,独影境。

谓第六独头意识,不仗本质,自生影像,名独影境。

前面的带质境是本质现前,所以它现的影像虽然跟本质不一样,但是跟本质有几分的相似。但这个独影境不是,它是独头意识,不仗本质,这个本质根本就没有现前。没有现前,你自己打妄想,把这个本质给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放蒙山的时候,饭菜都没现前,饭菜都没现前怎么能够有饭菜的影像呢?自生影像,自己的分别心,自己的名言活动把这个饭菜给创造出来,而这个境界正是独影境,不仗本质,自生影像。

这个是讲到八识心王,约着所缘境来说有三种境界。

古德有一个偈颂在形容这三个境界,我们把这个偈讲一下。古德说:

性境不随心。

性境不随顺我们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因为性境的出现完全是业力的显现,他没有个人的分别心,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这个独影境唯独是从见分,这个见分就是分别心。独影境根本就不仗本质,所以独影境怎么出现呢?唯从见,从这个见分所生。

带质通情本。

这个带质境通于情跟本,这个本就是本质。带质境的出现通于情,就是通于我们的分别的情见,但是它又有一部分是物体的本质,带质通情本。

所以说这个古德讲,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我们这八识当中,去取境界的时候会有三种境界出现,不过这三种境界它只是在说明它跟真实情况的一种比较,它不论好坏,不像前面的现量、比量、非量,它是有错误跟正确。这个性境、带质境、独影境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是持名念佛,这个时候我们所缘的境界是名号,事实上名号就是声音的意思,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所取到名号的境界是属于性境,不带名言。我们念佛的时候只知道有四个声音:阿、弥、陀、佛,取到这四个声音。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真实在修行的时候,行起解绝,没有名言,不过内心有皈依的心,知道他是万德洪名。但知道是一回事,那个时候没有万德洪名这句话出现,没有,这个时候是性境。

假设我们是观像念佛——观像念佛要有个佛像在前面。眼睛打开取这个佛像的相状,然后取到你看清楚了,然后眼睛闭起来,闭起来以后你第六意识再现出影像,这个是带质境了。因为你有本质现前,但是你心中的佛像跟原来的佛像一定有距离的,在没有成就念佛三昧之前,你心中的佛像跟原来的佛像一定不一样,夹带本质,变起影像。所以这个观像念佛叫带质境,观像念佛,他夹带佛像的本质,但是心中所现的影像已经不完全一样。

如果是观想念佛,那是不仗本质了。我们思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报庄严。极乐世界还有阿弥陀佛,一些阿罗汉、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那个地方说法,神通自在,正报庄严。这种境界我们完全都没有现前,但是我们诵

《阿弥陀经》,从语言文字里面,不仗本质,自生影像,也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这就是独影境。观想,观想念佛。

其实这三种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所以我们看这个意思,持名念佛是比较不耗神,因为性境不随心,性境它没有动分别。这个观想、观像一定要带你的名言,你不动名言是不可能有境界现前,不可能。你一动名言就表示有分别,有分别心就会耗神,而且有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前一刹那的分别和后一刹那分别还不太一样,就是所缘境会有变化。持名念佛,你前一念的佛号跟后一念的佛号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前一念是性境,下一念也性境,这个时候不带名言,所以持名念佛的确是比较不耗神。这个是讲到八识所缘的境界。

再看第五,八识的转依。

五,八识的转依。

前五识——成所作智--化身。

第六识——妙观察智--化身。

第七识——平等性智--报身。

第八识——大圆镜智--法身。

这个转,就是转舍,转舍八识。依就是依止,依止清净的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这两个是成就化身,教化这些凡夫、菩萨,权教菩萨还有阿罗汉,没有入法身的都叫应化身。

不过成所作智,它所成就的是属于应化身的身土——正报的色身,依报的国土,这种身土的庄严属于色法。这个妙观察智所成就是属于心法,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法门,也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而为众生说法,是妙观察智。这个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是身相庄严、国土庄严。这两个都是成就化身。

第七意识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时候第七意识跟二空真如理相应,是平等法性相应,他所成就的是一个功德报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

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那是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无缺,没有缺欠的大圆镜智。这个是成就法身。

转八识成四智,由这个四智成就三身。所以我们讲,由凡夫到圣人的转变,是一种内心的转变,就是从我们这个有我法二执的八识,转成跟二空真如理相应的四智菩提。这时候我们讲,怎么能够成就圣人呢?就是破我法二执,就是破除内心的我法二执,那这是成就圣人了,这主要的是一种内心的转变。

好,我们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

自性分别我们待会儿,后面会讲到,自性分别。你先知道自性分别是没有名言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八识它的一个概况先作一个介绍,到了正文的时候,玄奘大师会更详细地把八识的一些活动的情况,会讲得更清楚了。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小说相关阅读More+

猎人同人之开局带大黑猫的球跑了

努力挣钱的呱